童立進:“鹽”重問題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3/18 16:53:36
因為聽信謠言,大超市,小賣部的鹽被搶購,看起來活像一出鬧劇。
從事后網友對搶鹽行為一邊倒地嘲諷、挖苦來看,大部分人是不相信“妖鹽(言)惑眾”的。
那為什么又會有那么多人整箱整箱地買鹽呢?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從眾心理或許可以解釋。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信息傳播高度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怎么還會有人不時受這種“謠言”蠱惑呢?
相信,那些整箱整箱買鹽的人,根本無從知曉日本核電站爆炸對我國的鹽業(yè)生產能產生多少影響,也不知道吃碘鹽到底能不能防輻射,他們更無從知道食鹽市場究竟能否保證供應。
而有關部門的所謂辟謠,顯然是蒼白而無力的。在某些緊急時刻,相關部門只懂得“正面引導”,他們不愿意或者不習慣對事實毫無保留地進行公開。
一味正面“引導”,遠沒有“事實”教育效果明顯。面對群眾的非理智行為,有些部門、有些領導如臨大敵,擔心更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依樣效仿。
殊不知,群眾之所以“不明真相”,正是因為作為信息源的政府部門遮遮掩掩導致的。遮遮掩掩可以令人浮想聯翩,對你的“辟謠”產生懷疑,一旦公眾不信你了,你說得天花亂墜都沒用。你越是不厭其煩地說教,老百姓可能更認為你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信息對稱,是對一切流言蜚語最有效的攻擊。
當幾乎所有商店都無法買到鹽的時候,當很多人都在四處打電話托人買鹽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僅僅表決心式地說一番“市場供應正常有序”,是遠遠不夠的。
倉庫里有多少庫存?緊急調運需要多長時間?超市貨架上什么時候能迅速補貨?哄抬鹽價要受怎樣的處罰?等等,等等,這些信息要盡可能快而全面地讓老百姓知曉,要讓大家盡快看到貨架上擺滿一袋袋的碘鹽。
搶購一定是三兩天的一次風波,但類似的風波不可能就此絕跡,如何化解考驗政府智慧,否則極有可能再次演變成“鹽”重問題。
評論員 童立進
返回頂部
-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每日商報
相關閱讀:
- ·有房的女人更愁嫁?(01/19)
- ·說三道市:銀行還不如小吃店(07/14)
- ·學會做謙卑的“一”(05/16)
- ·藥品“降價死”為何一再發(fā)生?(04/18)
- ·人喝醉了油價也跟著“醉”(04/14)
- ·成功的“野雞” 失敗的“鳳凰”(04/14)
- ·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制自己(04/11)
- ·“傍大款”是一個社會問題(03/30)
- ·誰在拖累消費意愿(03/18)
- ·“雙匯”事件拷問社會誠信(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