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變傻一點點
- 杭州寫字樓網(wǎng)
- 2006/1/26 9:39:12
讀過好多“四十抒懷”的文章。一些是慨嘆,生命常有短促之虞。40歲是很短,但若說40年則顯得很長,譬如紅白玫瑰戰(zhàn)爭打了40年,人們認為不可思議。羅素說,作為一個物種的人類的壽命實在太長了,因此世上許多事情是為了應(yīng)付七八十年的壽限,譬如游戲與研究哲學(xué)。古人也傳達過類似的意思:不為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假如人類的壽限設(shè)定為30年,吾等言行必如武俠小說寫的那樣,開門見山、立分勝負,決無延宕與徘徊,世界也因此減少許多無趣的事情,開會啦、釣魚啦、評職稱啦之類。因此長有長的毛病。另一些“抒懷”的文字,則對40歲發(fā)生驚愕,?竟然40歲了,真是豈有此理。這種惱怒宛如商品陡然漲價那種惱怒。此類人士癡迷于生,乍一回首頓生悲秋之意。有些事情,自己說破或別人說破都不好。而世間最怕說破的正是時間。人們在影院引頸觀看一出波瀾起伏的影片時,有人突然出現(xiàn)在臺上,說“您所欣賞的影片只剩下一半了。”這時,觀眾至少會愣一下,心里不是滋味。人在40歲時“驚愕”一下的好處是到50歲不再驚愕,或驚愕之際不太痛切,順入老境。
在“驚愕派”之外,又有“悔恨派”。這一派恨自己辜負平生,人屆四十,還沒有這樣那樣。這種感觸比驚愕更令內(nèi)心不安。實際上,“沒有這樣那樣”是一種比較,而并非生活本質(zhì),也妨礙不了人們把日子過得很好。從小處說,順利地度過漫長的歲月之后,還能寫點文章不是很好嗎?所謂“悔恨”大多是與同齡人比較而產(chǎn)生的。人的特點之一是愛與同齡人較量,而不與嬰兒、老人、古人以及外國人比,人是在與自己同齡人的比較中成長起來的。7歲間,鄰居阿三有一條短褲,我有兩條,大勝!上學(xué)后,同窗阿四物理考80分,我90,幸福!結(jié)婚時,友人小狗子置酒5桌,我多他一倍,痛快!但人到中年已不可相互比較,生活至此顯示出無限的復(fù)雜性,性格、學(xué)歷、時運、背景、地域和健康,甚至一些神秘不可知的因素一起構(gòu)成比橋牌還要復(fù)雜的陣局來操縱人們的進退榮枯。逢其時者頭角崢嶸,所獲之物何止高官、厚祿、豪宅與華車?在這場耗時40年的比賽中,你與贏家較量勝負,就是往已經(jīng)跳了40年并有些疲倦的心臟上潑了一杯毒酒。事實上,人到50歲,同輩中有可能出一位市長。60歲,你小時候痛毆過的流鼻涕的小癟三成了一幢湖畔別墅的主人與美貌二奶的丈夫,沒法比。還有,你所記得的許多年前的那個人早已在生活中變?yōu)榱硗獾娜,如電腦286變成586,他有權(quán)擁有他擁有的一切。你所記憶的,只是那張遙遠的舊臉——一個生理學(xué)意義上的識別符號。因此,人不能跟臉或者符號較勁。
我所以對“四十抒懷”發(fā)出這些議論,是因為在下亦躋身其中。但很奇怪,沒有產(chǎn)生特別的想法,用黑豹樂隊一首歌的歌詞說“這一切都好像昨天一樣”,而昨天也像昨天一樣。雖無感想,我仍希望能想出一句什么話來勉勵后面的人生,這句話終于想出,即題目所示
——每天變傻一點點。
我想說的在于:一個人無論怎樣銳意創(chuàng)新,到了此際,業(yè)已塵埃落定,換言之,所有的聰明都應(yīng)該到此為止了。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可以概括為“聰明教育”。小兒尚在襁褓之中,鄰里已開始比誰家孩子聰明,而上學(xué)后語文算術(shù)之類無非怕我們變傻,學(xué)而時習(xí)之,聰明再聰明。雖然中國最早與最老的智者老子反對逞智斗巧,但人們對“傻”仍然抱有深深的恐懼,怕傻的實質(zhì)是怕吃虧,而生活中該吃多少還吃多少。我們卻把獲得的成績記在了“聰明”的賬上,忽視了品格、機遇與毅力的作用。聰明當然有一些用處,它至少幫助我們從中學(xué)里面畢業(yè)。但一個人到了40歲還聰明,也許會幫倒忙。一個心機勃勃的大腦繼續(xù)聰明,心腸或許會變壞。而漸衰的身體在心機的驅(qū)使下,或許會變糟。此時,宜消閑,不宜急進;宜緩瀉,不宜峻補,宜藏鋒,不宜露勢;宜煲湯,不宜啖肉;宜口訥,不宜激辯;宜涵詠,不宜奔呼;宜淡出,不宜雄起。比聰明更有益的是順變的頭腦,平和的心境,一些惰性與一些直覺?傊,40歲該用減法而不是加法。
心性上的單純,對40歲以上人士的心智與身體均大有補益。當然,一下子過傻也不妥,使別人認不出你來!懊刻熳兩狄稽c點”,等到80歲時,終于回復(fù)嬰兒狀態(tài)。到那時,我們光鮮純潔,不亦悅乎?
返回頂部
- 責(zé)編:5sw
- 瀏覽:
- 來源: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