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禮與和諧
- 杭州寫字樓網(wǎng)
- 2010/7/26 11:23:34
主講
張辛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學是民族文化概念,基督教文化歸咎起來是神學,中國文化不是宗教,而是人學。換句話說,國學講的就是“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梁漱溟先生曾經(jīng)用非常形象的話形容:國學只是在自家生命和自家生活上理會。歸根結底,國學就是在討論,人應該如何活著,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自從北大教授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開始,國內(nèi)一時間掀起了國學熱潮。那么多人講國學、論國學,“國學”究竟是什么呢?
我認為,國學其實就是兩個字——人學。
國學是民族文化概念,基督教文化歸咎起來是神學,中國文化不是宗教,而是人學。換句話說,國學講的就是“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梁漱溟先生曾經(jīng)用非常形象的話形容:國學只是在自家生命和自家生活上理會。歸根結底,國學就是在討論,人應該如何活著,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形而上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地方
現(xiàn)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漸漸投向中國、投向中國國學,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起來。追究國學日漸升溫的根本原因,是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活出現(xiàn)了問題。
人類的異化其實一直是被討論和關注的話題,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多地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全人類的生命狀態(tài)。何以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類卻越來越物化和異化呢?總結當今人類的基本狀態(tài),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九個字:蔽于用、役于物、迷于客,即被實用所蒙蔽、被物質所奴役、被客觀所迷惑。
這些狀態(tài)都是和國學的基本精神相悖的。我們應該如何活得好,活得理想,活得有意義?國學的基本精神告訴我們,人應該向內(nèi)用力,做好自己。不要和別人爭搶,做自己向內(nèi)用力是加法,和別人爭搶是減法。每個人的精力能力智慧都是有限的,做自己就是將我們有限的精力和智力用在該用的地方。
有人將人類異化的原因歸咎于教育,當教育只是為了傳授專業(yè)化的知識,而不是為了培養(yǎng)人,那么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一個盛放知識的器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沒有作為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和情感。這樣的器物沒有靈性,是死板的。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一個工具,只滿足于一專一技一能一藝,滿足于具體現(xiàn)象、具體事實、具體器物。人類生命如果走向科技化,這絕不是人類的幸福,而這是人類的巨大悲哀。
“五四”運動請來兩個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不可否認,這兩位先生確實不辱使命,幫助中國人做了很多事情,擺脫了水深火熱的局面,讓我們的物質文明獲得了很大發(fā)展。但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只有這兩位先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都只屬于形而下者。他們都是看得見摸得著,具體有用實在的東西。
黑格爾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形而上學,那么這個人就是庸俗的。只有形而上者,才是人區(qū)別與其他動物的地方。人類的精神生活,仁義禮智信,喜怒哀樂等等,都是形而上的東西?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知道基本的人生道理是什么,人活著才是自覺的、有滋有味的,我們的生命境界才得以提升。反觀科學,我們意識到,科學只能服務,不能領導,因為科學不能使人性得到完善。我們不能一味迷信科學、崇尚科學,它只能服務于我們的身體,無關乎我們的心靈。
人活著為了追求心靈最大愉悅
人類社會面臨三個世界。
第一個世界是神的世界。所謂神,就是形而上學,這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qū)別,人是有宗教情懷、心存敬畏的。神是人類社會的起點。當我們無力無助的時候,總是幻想冥冥之中有力量來支持我們,于是神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幫助人類走過最困難最落后的時期。
第二個世界是物的世界,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神權統(tǒng)治了人類歷史99%的時間,直到人類認為自己擁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能力。中世紀以后,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引領人類走向第二個世界。從此,我們享受著越來越發(fā)達的物質文明。
第三個世界就是孔子所開辟的屬于人類自己的世界,是以心主宰的世界。
我們不對前兩種世界做簡單的褒貶,因為他們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經(jīng)過程。神給人慰藉和希望,維護社會秩序。物給人帶來舒適和享受,提高生活質量。但僅僅有神是不夠的,因為它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指向人的靈魂而不顧人的身體,只負責死后的生命。僅僅有物也是不夠的,它也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關乎人的身體。莊子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物不能提高人的生命境界。
1988年1月28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討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問題。在21世紀,人類如何生存下去?他們將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中國的國學,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鬃佑蟹浅:唵螀s十分智慧的邏輯。人不是神,不能永遠活在神的世界,不能永遠聽命于神的主宰,人也不是物,不是器物或動物,不能永遠活在物的世界,所以人只能生活在人的世界。相對于身體,心才是人的主要構成,人的世界靠心來維系,所以人的世界也是一個由心來主宰的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是唯心的,安頓心靈離不開神,安頓身體離不開物。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彼岸世界,也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而是為了追求心靈的最大愉悅,這也是人生的目的所在。
孔子的智慧
是國學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智慧,就是國學的基本精神,是形而上的道禮。那么道是什么呢?說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一個“道”字,包含了五個元素:誰走的道,道的起點,道的原因,道的途徑和道的歸宿。
孔子認為,中國的道是人道,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落實到了人的生命和心靈。我們所走的道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所開創(chuàng)并引領后輩們一代代走過來的,它是途徑同時也是一種起點,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jīng)5000年經(jīng)久不衰,是因為選擇了一條正確道路,唯天為大,天以其高明、深厚和悠久作為人道的原則和依據(jù)?鬃痈鶕(jù)天道中正之道找出了適合中國社會的獨特道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并不是我們以前所認為的“和稀泥”、“不偏不倚”、“做和事佬”,“中”即適中、合適,中庸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行為適當適度。不論在過去、今天還是未來的中國,中庸的基本價值都應該受到肯定,中庸的精神都應該被弘揚。
- 返回頂部
-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